為何益生菌中不宜添加腸球菌?什么樣的益生菌值得推薦?
腸球菌作為腸道正常菌群,在調理腸胃健康方面發(fā)揮著明顯的益生作用,多種腸球菌菌株也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藥物和發(fā)酵食品中。然而,近年來隨著院內(nèi)感染中腸球菌不斷被發(fā)現(xiàn),其潛在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爭議。
腸球菌是條件致病菌
腸球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以單個、成對或短鏈狀排列,同時也是兼性厭氧菌,適宜生長溫度是35℃,大多數(shù)細菌可在10℃和45℃內(nèi)生長,其中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為引起人類疾病的代表菌[1]。
腸球菌屬于鏈球菌科,在人類等脊椎動物腸道內(nèi)生存。作為條件致病菌,既往認為腸球菌屬于對人類無害的共棲菌,但隨著臨床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腸球菌的正常生存條件已經(jīng)被改變,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臨床發(fā)病率也不斷增加,尤其對于存在免疫功能低下、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腸球菌可引起局部或者全身感染性疾病,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腸球菌雖然是人體腸道內(nèi)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但它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對克林霉素和頭孢菌素類等多種抗生素固有耐藥。由于容易在醫(yī)療設備和物品上定植,腸球菌也是革蘭氏陽性菌中僅次于葡萄球菌屬的重要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其所致感染中最常見的為尿路感染、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創(chuàng)傷和外科術后感染[2]。
益生菌中的腸球菌存在風險?
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濫用及介入性診療手段的廣泛應用,腸球菌感染已經(jīng)成為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腸球菌是心內(nèi)膜炎、尿路感染 (UTI) 和敗血癥的主要原因,回顧性研究表明,腸球菌是美國醫(yī)院感染的主要原因,高達20%-30%,也是全球第二大院內(nèi)感染原因[3]。
自1980年代以來,耐抗生素腸球菌是獲得性血流感染(BSI)的主要原因[4]。在中國,腸球菌是院內(nèi)BSI常見病因,屎腸球菌是主要病原體(74%),其次是糞腸球菌(20%),院內(nèi)腸球菌感染的30天死亡率高達24% [5]。腸球菌還可引起外科傷口、燒傷創(chuàng)面、皮膚軟組織及骨關節(jié)感染,對于老年人和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腸球菌還會引起肺炎。
腸球菌對頭孢菌素具有先天耐藥性,不推薦使用氟喹諾酮類等常用抗菌藥物。在許多國家觀察到青霉素和氨基糖苷類獲得性耐藥也越來越高[6-7]。由于其細胞壁堅厚,腸球菌對多種抗菌藥物具有固有耐藥。
近年來,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等多重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8]。VRE常與住院患者醫(yī)源性感染相關聯(lián)。VRE耐藥譜廣、易播散且能將耐萬古霉素基因轉移給其他革蘭氏陽性菌,引起個體的耐藥性增高[9-10]。醫(yī)院工作人員也可以傳播VRE,因為即使在洗手后,VRE還可以在手指上存活約30分鐘[11]。VER具備毒力,本身又可產(chǎn)生介導炎癥反應的能力,加上它的耐藥性和播散性,對臨床患者有潛在的危害,造成病情加重甚至危害生命。
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腸球菌正在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分離株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其中某些腸球菌菌株顯示出益生菌特性,生產(chǎn)商有責任證明益生菌菌株在可轉移的抗生素耐藥性或其他毒力特性方面都不存在重大風險[12]。安全性是益生菌的最基本要求。在腸球菌商業(yè)化之前,應該對菌株的安全性進行充分研究[13]。由于很多益生菌在2002年之前就已上市,相關部門沒有出臺相應規(guī)范,目前臨床使用的大量復方益生菌含有腸球菌,詳見表1。
表1:市售復方益生菌成分
地衣芽孢桿菌,菌群調節(jié)大師
地衣芽孢桿菌是兼性厭氧菌,其繁殖需消耗腸道內(nèi)氧氣,可以快速營造腸道低氧環(huán)境,支持腸道優(yōu)勢菌群(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等)生長也可抑制好氧致病菌(非優(yōu)勢菌)生長,同時可以直接拮抗致病菌和內(nèi)源性感染的條件致病菌,具備雙向-雙重效應[14]。相比于其他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能產(chǎn)生地衣素等多種抗菌活性物質,以菌治菌,有明確的抑制金葡菌、白色念球菌等致病菌作用,可用于細菌及真菌引起的急慢性腸炎,腹瀉[15],降低腹瀉頻次療效顯著[16-20]。
地衣芽孢桿菌進入腸道后,一方面起占位性保護作用,防止病原菌粘附入侵上皮細胞,另一方面通過有機酸等物質抑制病原菌的粘附、生長,發(fā)揮生物屏障作用。另外,地衣芽孢桿菌還可以促進巨噬細胞非特異性吞噬作用,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在腸道中能夠產(chǎn)生多種維生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K等),可以增加腸道對鐵、鈣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21]。
雙歧桿菌類益生菌需要低溫保存,而地衣芽孢桿菌具有天然的芽孢結構,可常溫保存,在運輸、使用和貯備期間能維持活性,同時芽孢結構耐酸耐鹽,不易被胃酸、膽汁和消化酶滅活[22],因此方便在院內(nèi)(藥劑科、庫房)保存和患者在院外隨身攜帶。不同于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枯草桿菌對所有抗生素敏感,地衣芽孢桿菌對紅霉素、慶大霉素、氯霉素和一、二代頭孢菌素外的抗生素不敏感,可與大部分抗生素同服[23]。
京常樂?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富含5億活菌發(fā)揮多重功效,已經(jīng)獲得廣大臨床醫(yī)生的認可,其特點及優(yōu)勢可以總結如下:
1、 雙向-雙重效應:拮抗和支持雙向作用,直接拮抗致病菌,又能通過奪氧效應支持益生菌的生長,進而拮抗致病菌;
2、 以菌治菌:產(chǎn)生地衣素等多種抗菌活性物質,對金葡菌,白色念球菌等致病菌有明顯的拮抗作用,可以用于細菌及真菌引起的急慢性腸炎、腹瀉,也可用于腸道菌群失調;
3、 屏障效應:具有占位性保護作用,防止病原菌粘附上皮細胞,同時產(chǎn)生有機酸等物質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從而發(fā)揮生物屏障效應;
4、 免疫及營養(yǎng)作用:促進巨噬細胞非特異性吞噬,增加非特異性免疫效應,同時產(chǎn)生多種生物酶和維生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K等),加強腸道對鐵、鈣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5、 安全且使用方便:不含腸球菌等條件致病菌,不會造成耐藥問題;具有天然芽孢結構,可常溫保存、便于攜帶,同時是國家基藥、醫(yī)保品種,患者負擔低。
參考文獻:
1、 Taskeen Raza, Sidra Rahmat Ullah, Khalid Mehmood, et al. J Pak Med Assoc. 2018, 68(5):768-772.
2、 Julian TR,Pickering AJ,Leckie JO, et al. Am J Infect Control, 2013, 41(8): 728-733.
3、 Khan HA, Ahmad A, Mehboob R. Asian Pac J Trop Biomed. 2015, 7: 509-14.
4、 Gilmore MS, Lebreton F, van Schaik W. Curr Opin Microbiol. 2013, 16: 10-6.
5、 hang Y, Du M, Chang Y, et al. Antimicrob Resist Infect Control. 2017, 6: 73.
6、 Bush LM, Calmon J, Cherney CL, et al. Ann Intern Med. 1989, 110(7):515–20.
7、 Patterson JE, Zervos MJ. Rev Infect Dis. 1990, 12(4):644–52.
8、 Barber KE, King ST, Stover KR, Pogue JM. Expert Rev Anti-Infect Ther. 2015, 13(3):363–77.
9、 Leclercq R, Courvalin P. Clin Infect Dis. 1997, 24(4):545-54.
10、 Woodford N, Johnson AP, Morrison D, Speller DC. Clin Microbiol Rev. 1995, 8(4):585-615.
11、 Sood S, Malhotra M, Das BK, Kapil A. Indian J Med Res. 2008, 128: 111-21.
1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O-WHO)(2002).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in food .FAO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HO working group report [DB/OL].
13、 魯旭等,中國藥事2019,33(5):555-559.
14、 吳鐵林等.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0, 2(2):1-12.
15、 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說明書(2019)
16、 張金林等.中國醫(yī)療設備. 2016,31(suppl) :146.
17、 廖偉榮等.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20. 32(5): 559-562.
18、 黃曉春等.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20,26(2) :258-261.
19、 李琳等.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4. 26(3): 284-289.
20、 胡海波等.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6. 16(4): 560-561.
21、 任乃剛等.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3:29(9): 716-720.
22、 Ritu Sareen, Uwe T Bornscheuer, Prashant Mishra. Biotechnol Lett. 2005, 27(23-24):1901-7.
23、 王君耀等.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03,(07):419.
走進京新 企業(yè)簡介 公司榮譽 發(fā)展歷程 董事長致辭
產(chǎn)業(yè)布局 科研創(chuàng)新 國內(nèi)外布局
產(chǎn)品中心 藥品產(chǎn)業(yè) 醫(yī)療器械
投資者關系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營銷網(wǎng)絡 公司公示 招標平臺